1955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六个年头。为了表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作出卓越贡献的革命将士,党中央决定在国庆节前夕举行一次极为隆重的全军授衔仪式。这不仅是新中国军事制度建设的重要一步,也是对无数革命先烈和功勋将领的一次庄重肯定。此次授衔,共有1052位军中将帅受到表彰,其中包括10名元帅以及1042名将级军官。实际上,早在1950年,中央就已经有意推进军衔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但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配资平台排行,数百万志愿军远赴朝鲜支援抗美援朝,军衔制的落实只得暂缓。直到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正式通过,经过五年的酝酿与筹备,军衔制才正式推行。
在授予大将军衔时,候选人共有15位,经过严格审查和层层筛选,最终只有10人获封大将,其余5人虽然未能登上大将之列,但他们依旧被授予上将军衔,这五位人物同样是赫赫战功、影响深远的军事领导人。
首先是第六军团的王震。他19岁便加入共产党,很快便从一名普通红军战士成长为独立团政委。王震不仅在战场上智勇双全,更在生产建设方面展现非凡能力。南泥湾大生产时期,他率领359旅的战士们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耕种,硬是将“荒山野岭”变为“陕北好江南”,为部队补给和根据地建设做出了极大贡献。
展开剩余67%其次是来自红四方面军的周纯全。他出生于湖北黄安,16岁时便只身到汉口谋生,因接触到工人运动而走上革命道路。1925年,他毅然投身革命,参加了黄麻起义,并当选为县农民政府委员。长征途中,周纯全率部浴血奋战,最终在沙窝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抗战后期,他转入后勤工作,辽沈战役时更是冒着危险亲自护送物资,为前线提供了关键保障。
第三位是人民解放军空军的首任司令刘亚楼。1926年,年仅16岁的他因家境困难辍学,后因机缘进入小学任教,开始接触进步思想。1929年加入共产党后,他随红军南征北战,因机敏勇敢而被称为“精灵兵”。解放天津时,他指挥部队苦战近30小时,全歼敌军13万余人,生擒敌将陈长捷。建国后,他肩负重任,正式组建人民解放军空军,为新中国的蓝天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位是“咬牙干部”宋任穷。他在秋收起义后随毛泽东上井冈山,途中曾因敌人围剿与部队失散,但他独自隐蔽在山林,坚持寻找大部队,最终成功归队。抗日战争时期,因物资匮乏,他想出从盐碱地中提取硝盐来替代食盐的办法,让战士和百姓渡过难关。他常说:“咬紧牙关挺过去,就会好起来。”这一精神不仅感动战士,更赢得百姓敬称“咬牙干部”。
最后是萧克。他在抗日战争时期以过人的谋略和洞察力,多次挫败敌军。几乎所有大型战役中都有他的身影,他的指挥令敌军闻风丧胆。八路军主力六位师长中,他是唯一未被评为大将的,但作为上将,他排名第一,被称为“上将之首”。虽然未能跻身大将行列,但他的资历与功勋同样不可磨灭。
尽管这五人最终未能入选大将配资平台排行,但他们的贡献与牺牲并不亚于任何一位获授大将军衔的战将。他们用智慧、勇气与坚守,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卓越功勋,值得后人永远铭记与敬仰。
发布于:天津市明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