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的阳光很柔和,它轻轻地照射着古老而现代的北京城配资安全配资门户,那阡陌纵横的大街小巷,都笼罩在充满生机的光色之中。我从东单北大街向东拐进一条胡同,没走多远,就看到了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的校门,门牌号是:外交部街31号。外交部街是胡同的名称。这条长721米、宽9米的东西向胡同有着显赫的历史,上溯600多年前的明代,这条胡同已经存在。不过那时胡同不叫外交部街,而是叫“石大人胡同”。
外交部街 摄影:乔健
胡同起初因石亨得名
之所以称之为石大人胡同,完全是因为明朝景泰年间武清侯石亨在这条胡同建造“壮丽逾制”府邸的缘故。石亨干得最出名的事,就是他伙同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拥立明英宗朱祁镇重登皇位。因拥戴有功,朱祁镇不但把石亨由武清侯晋升为忠国公,还命人为其在这条胡同里建造了豪宅,“石大人胡同”之名也就随之而来。由此推之,原北京东四一带的“马大人胡同”“王大人胡同”等胡同之名的由来,或也是由于该胡同中曾居住过显赫官员所致。
展开剩余85%不过,石亨自从有资格进入内阁参政后,处处骄横跋扈,不仅引起以内阁第一人自居的徐有贞的忌恨,也逐渐让朱祁镇感到厌恶。于是,石亨于天顺三年(1459年)因侄儿石彪私藏绣蟒龙衣及“违式寝床”等罪名受牵连,被英宗皇帝降旨回乡“养病”。据《英宗本纪》记载,到了第二年,石亨又因在山西大同侮辱皇族人员,并在家中“私讲天文,妄谈休咎”,以及“招权纳贿,肆行无忌”等罪名被捕入狱,并于一个月后死在了监狱里。
石亨死后,其豪宅先是被没收充公,后于嘉靖年间此府邸赐予了咸宁侯仇鸾,而仇鸾获罪被诛后,该宅又被没收归公。明万历年间,明神宗把这座府邸赐给了寿宁公主的驸马冉兴让,这位驸马爷一时兴起,把府邸取名为“宜园”。而“石大人胡同”的称谓却不因石亨已不在此居住而消失,反而一直延续下来。
弄清石大人胡同的由来,却发现与现在的外交部街31号有关联的,并不是石亨的府邸或是冉兴让驸马的“宜园”,而是紧挨着“宜园”的另一座豪宅——“宁远伯府”。这座府邸的主人是明代武将、宁远伯李成梁。
李成梁是明代辽东总兵,他在隆庆至万历年间屡立战功。万历七年(1579年),李成梁因战功被封为“宁远伯”,成为明代中后期极少数获此爵位的将领。过了一年,明神宗朱翊钧为表彰他的功绩,特赐甲第(府邸),而这座规模宏大的府邸就在石大人胡同,后被称为“宁远伯府”。由此也可看出明廷对李成梁的倚重和嘉奖。据《万历野获编》《京师坊巷志稿》等记载,宁远伯府是石大人胡同中最显赫的建筑之一,是与石亨、仇鸾等武将府邸并列的重要府邸,反映出明代京师权贵、名将等府邸集中的特点。李成梁晚年虽因奢侈和虚报战功受到弹劾,但他的辽东战功仍被朝廷认可,府邸得以保留。
清代曾住过多尔衮嗣子
清军占领北京后,努尔哈赤第七个儿子饶余郡王阿巴泰住进了李成梁的宁远伯府。阿巴泰死后,他的第三子博洛于顺治四年(1647年)被封为端重郡王,两年后晋升为端重亲王,这座府邸也就被称为“端重亲王府”。
但是,十年后,端重亲王博洛获罪被削除爵位,也就搬出了这座王府。而这座王府在康熙年间被赐给了睿亲王多尔衮的嗣子多尔博。多尔博原是多尔衮的弟弟多铎之子,后来过继给多尔衮当儿子。多尔衮获罪后,多尔博又回归多铎之宗,被顺治皇帝赐封为贝勒。而到了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亲自过问128年前睿亲王多尔衮获罪一案。关于恢复睿亲王世袭爵位一事,《清史稿》中这样记载乾隆皇帝的谕旨:“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谴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矩,皆所经画。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随着乾隆皇帝这一谕旨的颁发,清朝这起冤狱终于得到昭雪,睿亲王爵位再次成为“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又将多尔博复命为多尔衮之子,并把石大人胡同的这处豪宅改建为“睿亲王新府”。而享受这一殊遇的,已是多尔衮嗣子多尔博的第六世孙淳颖了。
睿亲王是清代和硕亲王(第一等爵),其新府邸遵循《大清会典》的宗室府邸制度,规模十分宏大,曾有房五百多间。新府坐北朝南,分东、中、西三路建筑。中路建筑如同缩小的紫禁城三大殿,有东西翼楼、银安殿、二道门、神库、安福堂等殿堂。西路是有池塘的王府花园,东路为宗祠、大厨房、磁器库、灯笼库、王府戏台等,府外还有马圈和车房。
如果从多尔衮算起,睿亲王一共世袭了十二位。清末的睿亲王是睿敬亲王魁斌,他个人能力有限,是清室中有名的“无知人”(糊涂人),对革命党浑然不知,他虽然参加了清帝逊位的最后一次御前会议,也只是糊里糊涂地坐在那里听听而已。
清外务部迎宾馆 绘画:王忠良
民国成立后,将清朝外务部改为外交部,由于那时外交部设在石大人胡同,1920年,石大人胡同正式改为“外交部街”。1915年,睿敬亲王魁斌病逝,已逊位蜗居在紫禁城中的满清皇室册封魁斌长子中铨为睿亲王。1922年溥仪大婚时,中铨当了一把纳彩礼副使,手中持节,走在婚礼“纳彩大军”的最前面。不过,中铨的爵位形同虚设,既没有禄银也没有禄米,他和弟弟中铭过惯了公子王孙花天酒地的生活,但却没有财源,坐吃山空。
末代王爷贱卖王府
中铨哥儿俩花费巨款在睿亲王府中修建新房、花园,每个房间都安上电话,又添了西餐厨房,出门坐汽车。他们还经常和一群豪门子弟在前门外聚赌。1919年,兄弟二人卖掉了西郊的别墅,拿着两万元到天津去玩。两天的工夫,连花带赌,钱就全没了。到了1924年左右,家里值钱的东西卖得差不多了,中铨靠典当房屋借钱。王府中的500多间房屋抵押给了德国人办的“礼和洋行”,借了10万元,没过多久又花完了,只得把王府附近家人居住的20多间小房卖掉,后来又把祖坟墓园中的建筑和树林全都卖掉。
由于交不起借钱的利息,中铨被告到京师审判厅。1925年,法院把睿亲王府的房屋查封了。本来这些房屋能卖几十万元,足可还上欠债,但是懦弱无能的中铨听说法院查封了房屋和家产,吓得躲了起来。中铨的家人也以为法院一贴封条,房子和东西都属于人家的了,于是匆忙搬家,将府中的汽车、马车等物品都送给司机、车夫作为工钱。王府中物品因无处存放,暂时寄放在当铺里。府中物品运出来几十车,40多个箱子的衣服只开了一张200多元的当票。而被人传为笑柄的是,40多箱的衣服后来居然无人赎回,以至于两年以后,这40多箱的衣服都成了死当,全归当铺所有了。最后,中铨开始卖祖坟上的“养生地”,1000多亩地卖给了看坟人。
1931年3月10日北平《世界日报》第七版以《前清睿亲王墓被盗》为题,报道了一桩轰动一时的“盗墓案”。尔后在3月11日和14日的报道中述及“睿亲王十一世孙被捕”和“多尔衮墓中之珍宝”。其实,1931年2月7日上午8时至下午2时,挖掘王爷坟的首领并不是“睿亲王十一世孙”,而正是第十二世睿亲王中铨。被捕的十一人中,有七人是看坟户。而中铨让这些人挖掘的正是他祖爷、第十代睿亲王德长的地宫。在当时,有不少公子王孙借“起灵”之名“处理”陪葬品,中铨就是其中之一。
案发后,中铨入狱五载,后于1939年秋病故于北京西城北沟沿,终年47岁。中铨之弟中铭则早在1922年就已去世。1929年,由北平政府社会局将位于外交部街的睿亲王府租借给了由北京大学学者谭熙鸿等几位先生于1923年创办的京师私立大同中学作为校舍。到了1933年,京师私立大同中学又以三万五千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座王府。睿亲王府改为学校后,府中建筑屡经拆改,原来的规制早已荡然无存。至此,一座曾经风光辉煌的王府,随着封建帝制的倒塌,融入外交部街近代的建筑群之中。
如今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的前身就是京师私立大同中学。1926年3月18日,北平学生五千余人在李大钊等领导下举行反帝游行请愿,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遭卫队屠杀。“三一八惨案”遇害的47人中,有一位就是京师私立大同中学的学生张梦庚。
北京市第二十四中 摄影:乔健
新中国成立后,该校于1952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校园虽处繁华之地,但却闹中取静,自然环境幽雅,人文内蕴深厚。既有参天的古木、锦簇的花团、流动的瀑布,也有宽敞、干净、明亮的现代化教学楼。如今,在二十四中高大的教学楼前,有一棵古槐,那是仅存的睿亲王府中的老槐树。
现在的外交部街31号,已经不是承袭了几代王爷的起居地了,而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孩子们的学府和乐园。地方还是那个地方,然而这条胡同,这片府邸,历经几百年的沧桑,它见证了朝代的更替,见证了近代史上京城一些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更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日益强盛,以及中国人从没有过的自信和活力!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 刘晓川配资安全配资门户
发布于:北京市明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